成华竟有一座2100多岁的桥,就在→ | 成华融媒


成华,作为成都的中心城区,有着悠远的历史与深厚的文化根基。成华历史是巴蜀历史的组成部分,成华文化是巴蜀文明的重要篇章。


成华区融媒体中心携手成华区地志办联合推出“成华往事”,带您发掘、找寻、传承成华蕴含的丰富文化与历史底蕴,追忆老一辈成华人的似水年华。本期,让我们一起探寻驷马桥“三最”。

▲如今的驷马桥

沙河之上最著名的一座桥,莫过于驷马桥。


它堪称成都最古老的桥梁,也是最具诗意的桥梁,更是成都进出北门的第一座大桥。只是如今的驷马桥,已随着沙河的改道移位,变成一座位于成华区和金牛区交界处的钢筋混凝土平交桥。但因为这地名的遗存,却可以让我们穿越时空,找回昔日的故事。


最古老

2100多岁的桥


“不乘高车驷马,不过汝下”。公元前150年(汉景帝前元七年),青年司马相如告别家人,从成都出发,北上长安谋求仕途。过升仙桥、送客观时,他兴之所至,在送客观的门柱上题下豪言壮语。从这时算起,这座桥至今已有2100多年历史。


司马题桥的情景,被诗人岑参在《升仙桥》(一作《升迁桥》)一诗里记录:“长桥题柱去,犹是未达时。及乘驷马车,却从桥上归。名共东流水,滔滔无尽期。”


彼时,驷马桥的名字还是升仙桥。唐卢求《成都记》说:“城北有升仙山,升仙水出焉,相传三月三日张伯子道成,得上帝诏,驾赤纹於菟于此上升也。”清方象瑛《使蜀日记》云:“初由北门,吏白应从东,乃过升仙桥(鱼凫王、张伯子,俱乘虎仙去,因名),司马相如题柱处,今曰驷马桥。”


世事弄人,首入长安的司马相如铩羽而归,回成都后,与大富豪卓王孙之女卓文君上演了一场“凤求凰”的爱情故事。待到第二次应召入长安,司马相如写下文采绝世的《上林赋》,获封中郎将,又两次出使西南夷,留下斐然政绩,最终如愿乘上华丽的赤车驷马衣锦还乡。


1952年成都站东乡青杠坡(后称青杠包)考古挖掘的3号墓,和1956年成都市跳蹬河都出土了几乎相同的“车马过桥”东汉画像砖。画面为一座有栏杆的平板木桥,桥板横竖交铺,下有桥柱四排,每排四柱。左端桥头为斜坡形,双马拉一辆高车行其上,车上乘二人,车后一骑相随。联想到两砖的发现地均离升仙桥很近,或许这个图案就是源于司马相如坐着驷马高车衣锦还乡过升仙桥的典故。

▲四川博物院馆藏东汉“车马过桥”画像砖 图源:四川博物院

最励志

读书人终极榜样


司马相如的荣归故里,让他曾经题柱的桥成为中国励志第一桥。自唐以来,多少读书人都期望像司马相如一样,通过参加科举考试,步入仕途,实现 “兼济天下”和光宗耀祖之宏愿。


▲司马相如 图源:看度时政

从汉到唐朝,再到五代时期,一千多年来,司马相如走过的桥依然沿袭升仙桥之名,不曾改变。直到南宋京镗的到来。


京镗字仲远,南宋豫章人(江西南昌),1188年任四川安抚制置使兼成都知府。按京镗所说,在宋代之前的一段时间里,升仙桥一度成为清远桥,年久失修,破败不堪。见此情景,京镗就动员民工,利用冬闲时间重修此桥。从头年冬到第二年春,修成崭新的四孔砖石结构桥,并将其名改作“驷马桥”,作《驷马桥记》:“出成都城北门不百步,有桥旧名清远。凡自他道来成都者,必经焉……窃意近时之清远,即昔日之升仙……取长卿(司马相如字)题柱之语,匾以驷马,因去清远不经之名。”


后有学者认为,京镗犯了一个“美丽的错误”,把北门口的“清远桥”误认为离北门更远的“升仙桥”了。但也有学者表示,京镗没有误认。作者朱文建就表示,清远江是唐代名将高骈筑城墙时所开,绕东北面向南流,与城南的检江汇合于合江亭,此时距司马相如题字已是一千多年后,桥上不可能有司马相如的题字。


驷马桥之前是不是有过一段时期为清远桥?当年是不是京镗误将清远桥题为驷马桥?这也就是一个历史存疑了。不管怎么说,自京镗之后,驷马桥名沿用至今。


最具诗意

题桥诗歌上千首


作为中国古代文人励志上进的典故,驷马桥和司马相如出现在各种诗文中。据不完全统计,历代关于司马题桥的诗歌不下千首;历代司马相如剧,包括宋话本、明清杂剧和传奇超过24种,将近半数散佚;而描写司马相如驷马桥上“题桥”这一情节的元明清戏剧就达10多部。


上世纪40年代中后期驷马桥及周边的面貌,则可以从一些相关文字和老人的回忆中窥其一斑。


比如作家廖汀写了一部叫《芙蓉城》的小说,其中就有关于驷马桥的描述:


“民国三十三年三月的一个早晨……‘洋马儿’在黄泥巴牛车路上奔驰……牛车路的尽头便是驷马桥……石板拱桥两头衔接一条碎石公路,那便是闻名的川陕公路。路两边是清一色的铺面建筑,一家挨着一家,其中有米铺、面铺、药店、饭馆、酱园、酒店、杂货铺等等。这百十户人家,将这里形成了‘驷马乡’,是乡民们生活必需品的供应站。”


2017年7月,双水碾街道的钟德明老人忆述,民国时期的驷马桥“老桥有四匹马,分别立在桥的四角处,一个角一匹马,是腾飞状,头昂起,还有缰绳套住,活灵活现。那马蹄与头一般高,飞奔状,比真马还高大点……老驷马桥我们又叫它石拱桥,洞子是拱形,像彩虹一样,高大得很!”


据袁庭栋《成都街巷志》记载,至1951年修筑成渝铁路时,驷马桥所在地是铁路线的必经之地,于是原有的河道被改道,原有的驷马桥被拆毁,而在改道的沙河上新修了一座钢筋混凝土的平交桥。1981年地名普查时,仍然定名为驷马桥。另据《成都市志-市政建设志》(第一轮)所载,新驷马桥所在地距古驷马桥南300余米处,是成都1949年以来修建的第一座永久性桥梁,曾经历1957年、1978年两次改扩建,至今仍是北门对外交通要道。

▲“光阴故事长廊”里的驷马高车铜塑。


▲司马相如铜像和《上林赋》铜柱。 ▲司马相如铜像和《上林赋》铜柱。

▲成都地铁驷马桥站。图源:成都方志

曾经的驷马桥已成为岁月的记忆,现在的驷马桥则依然是成都市内重要交通要道和历史文化地标,继续延承着它在这片区域的文化内涵与地理价值。比如,金牛区有驷马桥街道,成华区内有因它而名的驷马桥街、驷马桥路、高车东路;羊子山路“光阴故事长廊”里有驷马高车铜塑;东立国际广场门口高达十余米的司马相如铜像和《上林赋》铜柱;地铁驷马桥站的司马相如和《上林赋》壁画……都是古老驷马桥遗存下来的宝贵记忆。